蕭梁現(xiàn)法跡 景德著燈錄
重元寺對佛教最大的貢獻(xiàn)是道元禪師在這里編纂了《景德傳燈錄》一書。
此書為“集釋迦世尊、初祖迦葉,以至東土禪宗傳嗣諸祖機(jī)緣”,宋代皇帝覽之嘉賞,勅翰林學(xué)士楊億等刊正,撰序頒入大藏,天下流行。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法的理路有了新的變化,直契心源和以心傳心成為禪宗之法門,并且影a響了后世的佛教發(fā)展。
蘇州承天寺,即今重元寺,創(chuàng)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初年(503),原是衛(wèi)尉卿陸僧瓚的舊宅,因他見“祥云重重所覆”,便舍宅建為重云寺,后誤書為重玄寺,至唐朝稱廣徳重玄寺,進(jìn)入宋初名承天寺,后又改稱能仁寺,元代名承天能仁寺,明代又稱承天寺。
據(jù)宋代朱長文撰《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巻中《寺院·承天寺》記載,承天寺的永安院舊稱彌勒院,另外尚有凈土院、寶幢院、龍華院、圓通教院。還記述道原的事跡說:初太宗朝以藏經(jīng)鏤板本,有余杭道原禪師者,詣闕借板印造。景徳中,又以太宗御制四帙及新譯經(jīng)一十四帙并賜之。道原既歸,藏于此院。大中祥符八年,又編修《景徳傳燈錄》以進(jìn),敕賜今額,每歲度一僧,至今為禪院。
作者簡介
道原,也作道源、道元,是禪宗史書“五燈”之首《景德傳燈錄》三十卷的作者,嗣法于吳越國法眼宗高僧天臺德韶禪師。
什么叫燈錄?
《景德傳燈錄》是禪宗燈錄體著作的始祖。燈錄是介于僧傳與語錄之間的一種文體。與注重記錄行跡為主的僧傳相比,燈錄則偏重于記言。陳垣先生曾說:“燈錄為記言體,與僧傳之記行不同。……燈錄又為譜錄體,按世系記載,與僧傳之傳記體不同。” 《景德傳燈錄》非常重視禪宗嗣法系統(tǒng)的記載,以禪宗祖師代代傳承建構(gòu)起一套明晰的禪宗譜系。
概述
《景德傳燈錄》由北宋僧人道原所撰,是中國第一部經(jīng)皇帝欽定由國家頒布流行的禪宗燈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間 (1004~1007)成書,全書共30卷,36萬字之多。記載了佛祖付法因緣和著名禪師機(jī)緣語句并附輯偈、頌、詩、歌等,是一種以禪宗師資傳承世次為綱,以記言記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譜錄體禪宗史書,為禪宗燈錄體著作的始祖。《景德傳燈錄》從佛教尊奉的七佛到南宗慧能法系的后裔法眼法嗣(貫穿時代),共52世(代)1701人的傳承簡歷和語錄,現(xiàn)從三個部分概述如下:
1、卷一至卷二:過去七佛及天竺二十七祖
過去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天竺二十七祖:從第一祖摩訶迦葉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還包括二祖阿難旁出末田底迦、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旁出達(dá)摩達(dá)等22人,共50祖師。
七佛名稱、從毗婆尸佛至迦葉佛的偈頌,釋迦牟尼佛傳法于大迦葉時的偈頌(傳法偈)、從大迦葉到般若多羅的二十七祖名稱和傳法偈。
2、卷三至卷四:中華五祖及旁出法嗣(禪宗濫觴)
中華初祖菩提達(dá)摩(天竺第二十八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至五祖弘忍。在六祖慧能之前,一代只正傳一人,其他弟子稱為“旁出”。著錄從達(dá)摩至弘忍歷代的旁出203人之名,實際僅載錄其中31人,其他皆以“無機(jī)緣語錄”不錄。另牛頭宗創(chuàng)始人法融作為四祖道信的旁出弟子,載錄從法融至慧忠六世及其法系的禪師傳錄。以北宗神秀作為五祖弘忍的旁出弟子,載至五世相承傳錄。從中國禪宗發(fā)展史來說,從達(dá)摩至三祖僧璨是禪宗的史前期,四祖道信及五祖弘忍時期才正式形成作為隋唐佛教宗派之一的禪宗。
3、卷五:六祖慧能及法嗣(“禪宗中國化”轉(zhuǎn)折點(diǎn))
中華第六祖慧能及其法嗣43人,載錄其中19人。慧能兩大貢獻(xiàn):一、禪思想的革命:將天竺傳來的如來禪與中國本土文化密切結(jié)合、渾為一體轉(zhuǎn)變至祖師禪;使得禪宗在中華大地上更富有生命力,是禪宗中國化、佛教中國化的重要轉(zhuǎn)折點(diǎn)。二、傳法方式改革:在法嗣傳承方面變單線傳法為多端弘道,如《景德傳燈錄》卷五“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標(biāo)為正嗣。其外藏名匿跡者,不可勝紀(jì),今于諸家傳記中略錄十人,謂之旁出。”(2)(這里所說的“正嗣”已經(jīng)不限于一人,而是擁有自己的寺院傳法于一方者,其中有廣州印宗、青原行思、南岳懷讓、溫州永嘉玄覺、司空山本凈、婺州玄策、曹溪令韜、西京慧忠、菏澤神會等。“旁出”是姓名事跡不顯者,有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吉州志誠、江西志徹等人。)
4、卷六至卷十三:懷讓法嗣及慧能別出法嗣(臨濟(jì)宗、溈仰宗形成)
慧能弟子南岳懷讓九世相承及慧能別出二世474人,載錄222人,252人不錄(僅在目錄中載其名而不載其傳錄)。以南岳、青原二支作為曹溪慧能的正嗣法系,而將神會、慧忠等人的二世以下皆作為“曹溪別出”的法系。南岳—馬祖法系的禪師的傳錄集中載錄于此八卷。唐后期馬祖的法系興盛,二三傳后出了臨濟(jì)宗、溈仰宗。
5、卷十四至卷二十:青原行思及法嗣(曹洞宗、云門宗形成)
慧能弟子吉州青原行思六世相承376人,載錄260人,116人不錄。自石頭下經(jīng)過二、三代至洞山良價、曹山本寂以及雪峰義存時,石頭法系迅速興盛。洞山、曹山法系形成曹洞宗。雪峰門下繁盛,一世嗣法弟子占卷十八、十九兩卷,其中有云門宗創(chuàng)始人文偃。卷十九有雪峰弟子惟勁。
5、卷十四至卷二十:青原行思及法嗣(曹洞宗、云門宗形成)
慧能弟子吉州青原行思六世相承376人,載錄260人,116人不錄。自石頭下經(jīng)過二、三代至洞山良價、曹山本寂以及雪峰義存時,石頭法系迅速興盛。洞山、曹山法系形成曹洞宗。雪峰門下繁盛,一世嗣法弟子占卷十八、十九兩卷,其中有云門宗創(chuàng)始人文偃。卷十九有雪峰弟子惟勁。
6、卷二十一至二十六:青原行思法嗣(法眼宗形成)
青原行思第七世至十一世相承507人,載錄377人,130人不錄。(19)雪峰下二世的傳錄占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兩卷,從羅漢桂琛門下出了法眼文益,其法系為法眼宗;云門二世人才濟(jì)濟(jì),多達(dá)60多人。這一部分最后二卷所載是青原九至十一世的傳錄,是法眼下一世至三世,皆屬法眼宗。
(附表:南宗五宗七家法系圖)
7、卷二十七至卷三十:禪門達(dá)者別錄及諸方雜語、廣語、贊偈、箴銘
記述歷代在禪法上有所造詣的僧人和居士的事跡,如南朝梁神僧寶志、善慧(傅大士)、陳南岳慧思、隋天臺智顗、唐僧伽、五代布袋和尚等人的傳記;著名的有代表性禪師的語錄、公案;在叢林間被廣泛引用的偈頌、歌贊等。
傳承
文化立寺,文化興寺,繼往開來。
秋爽大和尚住持重元寺以來,始終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dǎo)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倡導(dǎo)文化立寺,文化興寺。《景德傳燈錄》的編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宗族思想的影響,禪宗之所以能夠在佛教發(fā)揚(yáng)光大,就是因為它跟中國社會結(jié)合的越來越緊密,宗族社會是中國社會面最基層的單位,也是整個社會的基礎(chǔ),禪宗接受了宗族思想,并且把它的理念與家族的血統(tǒng),轉(zhuǎn)到宗門之后變成了法統(tǒng)。
重元寺在2017年舉辦了“《景德傳燈錄》與佛教中國化研討會”收到論文50篇,我們可以從論文中找到《景德傳燈錄》的當(dāng)代價值、佛教中國化的深厚元素等各種課題的研究成果,內(nèi)容之豐,為過去所無。為在新時代更好的踐行佛教中國化方向,充分挖掘這一著作的歷史價值。我們誠摯邀請廣大學(xué)術(shù)愛好者繼往開來積極參與到《景德傳燈錄》的研究中來。
部分內(nèi)容摘自于“《景德傳燈錄》佛教中國化“論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