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感言 | 在寒山寺體悟禪悅法喜
2023年,經(jīng)秋爽大和尚慈悲關(guān)懷,寺院常住精心安排,諸位法師悉心指導,志工團隊全力護持。在五一、十一小長假及暑期都舉辦了相應(yīng)的禪修營,周末也設(shè)有“一日禪”。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走入寒山寺,體驗叢林規(guī)矩,學習禪修方法,感受念念清涼。我們節(jié)錄出一些心聲感言,與大家共同分享,同時也歡迎曾在寒山寺有所思、有所得的你,來談?wù)勛约旱乃妓谩?
(注:為便于閱讀,文字略有刪改編輯)
禪修感言
入寺第一晚,先是寺院巡禮,然后到大雄寶殿安排早晚課的站位。正值中秋佳節(jié),寒山寺還為全國各地的學員準備了月餅。最令人期待的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寒山夜話。
有人問,“這一期禪修營為啥叫心安處呢?有何出處?”法師娓娓道來。他說,大家來寺廟是來體驗的,一定不要拘謹,要放松,暢所欲言。
他說,人生如戲,平日里我們有太多的身份和角色,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等等,就好比拍照,有太多的濾鏡或美顏。來到寺廟,我們需要“止觀”——停下來觀照內(nèi)心,回歸本真。
何謂心安處?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對搏擊風浪的人來說,可能家就是港灣;對工作狂人而言,職場或許才是心安之處。
接著,法師講了一段佛家公案:釋迦牟尼的弟子央掘摩羅出家前,曾被其師教授升梵天秘法,需殺千人,以他們的手指來作成項鏈。他走火入魔,持刀殺至999人,還差1人即能升天。雖背負殺人狂魔的惡名,但母親擔心他的安危,有一天來看他。彼時他大喜過望,心想終要完成殺千人的目標。正要舉刀時,定睛一看是自己生母,猶豫不決中最后一絲善念被激活。隨后,佛陀化現(xiàn)在他面前,他再次興奮,舉刀狂追不舍,可他發(fā)現(xiàn),無論他跑多快,卻都無法追上。
佛陀對他說:我并未奔跑,狂追不舍的,是你狂躁不動的心。央掘摩羅言下開悟,受佛陀教導,痛改前非。這就是觀心的作用。
禪修感言
4點15分起床,伴著雞鳴,凌晨的寒山寺別有一番風味。5點開始早課,6點吃完早飯,就迎來了“心安處”禪修營的第一課。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佛陀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人的身體也是。色蘊由內(nèi)色“眼耳鼻舌身”及對照的外色“色聲香味觸”集聚而成。受蘊,則是心領(lǐng)納外境感覺,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蘊,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來,是為事物安一個形象和名稱;行蘊,就是造作,分安靜平和的善行和由貪嗔癡起的煩惱惡行。
“五蘊無我”的對境是“我執(zhí)”——這是世俗煩惱的根源。親人間、朋友間、同事間、合作伙伴間,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立場,不同看法,如果只站在自身,陷入“我執(zhí)”的陷阱,最后會導致沖突,矛盾。五蘊無我,也是要打破我執(zhí)。
《圓覺經(jīng)》中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幻覺,你就不會執(zhí)著,當我們離開幻覺,就能覺悟。佛法不離世間,需要我們從生活中不斷領(lǐng)悟。
禪修感言
下午的課程是禪修與禪坐,法師先讓大家分享一下對“五蘊無我”的學習心得。然后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會去拜佛?作為普通人,我們學佛的意義究竟在何處?
眾生拜佛,因為佛陀普渡眾生,愿眾生幸福,是眾生倚靠處,和我們沒沖突。佛法并不能讓大家上天入地,燒香拜佛、祈求平安只是第一重。
行住坐臥皆是禪,我們生活在塵世中,禪無處不在,在與家人、同事、合作伙伴的交流中,在財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瑣碎中,并非高深莫測。
當“我執(zhí)”作祟時,瑣事中難免有紛爭、有矛盾。又該如何自處?要我們“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這才是一種高級的修行,我們要從內(nèi)心深處挖掘慈悲,哪怕是一點點,然后將其無限放大,達到“無我”境界。
遇到齟齬和碰撞,“虧損和失敗自取受”,從世俗情理上看,內(nèi)心難免抗拒。但當我們打開心里最柔軟的部分,將菩提心挖掘出來,便可善良和慈悲,化開堅硬部分, “利益與勝利奉獻他”,從而獲得內(nèi)心的富足。
禪修感言
重溫寒山寺的早晚課,雖然很多內(nèi)容還未能誦記,但是諸位法師的唱誦旋律卻很能打動人心。
晚課后,我們抄《心經(jīng)》祈福。法師說,我們在這里一起抄經(jīng),也是累世積累的善根和福報而成就的因緣。
4點半起床,窗外小鳥嘰嘰喳喳,偶有雞鳴,伴著晨鐘開啟一天的早課研修。
6點早課結(jié)束后,在五觀堂過堂吃早餐,儀式感滿滿,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yǎng)。吃完面,主動留下來和師兄們清洗碗筷。
寺內(nèi)處處皆有禪意,看到墻上用餐止語,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生是非。是啊!因說,因聽,因傳……起了人世間多少是非!止語真乃大境界。
在清苦中,節(jié)制私欲,去除奢靡;在規(guī)律生活中,清凈身心,元氣充盈;在嚴守戒律中,防非止惡。
佛家認為,人皆有佛性,在寺中,為眾生祈愿,修一顆慈悲心。
禪修感言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沐浴著晨光上完早課,誦經(jīng)的韻律越來越熟悉。
昨天的課程,講授《五停心觀》,數(shù)息觀、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念佛觀。
行住坐臥皆是禪,數(shù)息觀對治散亂,通過參禪打坐等,修好定,才能拔除煩惱。不凈觀對治貪念,通過觀想自己和他人污穢不凈的現(xiàn)象,消除貪念的欲望。
恰如寒山夜話時法師所言,學佛不?是讓你出家,也?是不?讓你變得?眾與?不同,高高在上。學佛就是做一個正常生活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不斷修正自己的人……
禪修感言
明天就要進入寒山寺禪堂,進行一天的禪坐。內(nèi)心既憧憬、喜悅,又有點擔心,怕自己堅持不下來。這幾天各位法師已多次提醒禪堂嚴格的規(guī)矩,比如止語、跑香、動作等,違規(guī)就會被打香板。
晚課后接通知,明天改為抄經(jīng),今晚禪坐研習。10分鐘跑香預熱后,禪堂燈光關(guān)閉,開啟禪坐。
從輕松有余,到漸入佳境,再到大汗淋漓。從期待好奇,到雙腿麻木,口渴難耐,汗水滴落面龐。從腿腳麻木到?jīng)]有知覺,汗水浸透了衣裳,也曾有過動搖、想過放棄。當法師敲響引罄,房間重見“光明”,疼痛感仿佛瞬間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法喜滿滿,內(nèi)心充盈。
作為小白,觀照內(nèi)心,如同放電影一般,回望過去。從學生時代到10余年的工作生涯,生命中的那些師長,友人,至親,客戶們,一幕一幕,感慨萬千,內(nèi)心里虔誠感恩曾經(jīng)的相遇。所謂因緣聚會,世間每一步都算數(shù)。有因必有果,謝謝師長的教誨,感謝友人的相助,感恩至親的陪伴,感懷客戶們的關(guān)愛和提攜。
感恩法師們及各位同行的師兄,一次禪坐,一次修心之旅,這是一個禪修俗人的嘮叨旁白。
禪修感言
談?wù)勥@兩天禪修研習的課程,有《童蒙止觀》與《摩訶止觀》,前者是小止觀,后者是大止觀。所謂止觀,止就是停止妄想,去除雜念;觀就是集中心思去觀察達到覺悟。止觀只是修行的起步。
止觀修法,分方便和正修兩種。方便就是“預備役”,方便25小種歸納為五大科,比如具五緣,一緣持戒清凈;二緣衣食具足,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吃飯穿衣都是問題,哪能有心思研修佛法,這是為何魏晉南北朝時期,修佛多王公貴族及文人雅士;三緣閑居靜處,比如深山遠谷,頭陀蘭若之處等,在當下,起碼是要有個僻靜的書房等;四緣息諸緣務(wù),簡言之就是停下工作和社交;五緣近善知識,就是老師引導和同行相修。
看到這五緣,估計很多人已經(jīng)覺得頭皮發(fā)麻了。還有呵五欲,色、聲、香、味、觸等;棄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調(diào)五式,飲食、睡眠、身軀、呼吸、心念;行五法等。由此可見,術(shù)業(yè)有專攻,一招一式皆是長年累月的積累。
凡人眾生,如何與佛結(jié)緣呢?如果嚴格按上述條件,顯然很難達到。早上我在寒山寺漫步,看到一段禪語,“只要具有正念正知,我們就可以修行”。各位法師反復講,要將禪修智慧運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禪修感言
5天彈指一揮間,這么快就要結(jié)營了。難忘和不舍、回味和感嘆交織在一起。腦海里回蕩著寒山鐘聲和誦經(jīng)聲,從心經(jīng)到大悲咒,從華嚴經(jīng)到楞嚴經(jīng)。大雄寶殿早晚課,雖沒法唱誦自如,但其曲韻格調(diào)激發(fā)起生命的莊重,以及對眾生的悲憫慈愛,讓人難忘。
念佛是誰?這一帶有哲思的拷問,在禪堂打坐時,不經(jīng)意地會沁入心底。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首次禪坐宛如電流激活內(nèi)心,懺悔和感恩充盈心間,到第2次和3次,漸次收放,逐步領(lǐng)悟止語和安靜的偉力。
禪語中,也彰顯著處世哲學。齋堂“不說、不聽、不傳、不生是非”,真乃警世良言。禪堂里,香板如影隨形,有規(guī)矩才成方圓。一般人以為出家便是逍遙,其實,從三皈依,到五戒,到比丘、比丘尼戒,再到菩薩戒,能力越大,戒律越多,責任越大。
4點30分,聞雞起舞,非有堅強意志不能達到。抄經(jīng)更能體悟到專注,沐手、敬香、行禮、開經(jīng)偈、回向偈等,從內(nèi)心的靜,到身體的動,起恭敬心、珍重心,生出愉悅之感。
生活中,哪怕是一件小事,若能如此專注和全情投入,又何嘗不能增福慧、得福報呢?
知、信、行、果合一,人生當勉勵,勇猛自精進。寒山一別,他日再聚……
文圖來源:寒山寺
編輯:昌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