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网站_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_萝在线永久视频在线_老外又粗又长一晚做五次_无码视频免费一区二三区_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片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_欧美熟妇色ⅹxxx欧美妇_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_欧美丰满熟妇XXXX

新聞 | 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出席哈爾濱極樂寺建寺一百周年慶典暨弘法樓奠基儀式

時間:2024-09-14來源:寒山學院

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出席哈爾濱極樂寺建寺一百周年慶典暨弘法樓奠基儀式

2024年9月12日,黑龍江省哈爾濱極樂寺舉行建寺一百周年慶典暨弘法樓奠基儀式。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應邀出席慶典活動。

上午9時,活動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秋爽大和尚與領導嘉賓們一同觀看了《百年極樂》紀錄片,回顧了極樂寺百年的風雨歷程與光輝歲月。各級領導、中佛協(xié)代表、港澳佛教界嘉賓分別致辭。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黑龍江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極樂寺方丈靜波大和尚致歡迎辭。

弘法樓奠基儀式現(xiàn)場,彩旗飄揚,祥光四溢。秋爽大和尚與領導嘉賓、諸山長老一道掀鏟培土,共祈世界和平、國運昌隆、人民安樂、風調雨順、道場安和、正法久住。

此次慶典活動為期兩天。活動期間,還舉辦了“守正創(chuàng)新與我國佛教中國化——首屆哈爾濱佛教論壇”。論壇上,秋爽大和尚發(fā)表了題為《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以寒山寺“和合文化”建設為例》的演講,闡述了對佛教中國化的理解和思考,并結合寒山寺的實踐經(jīng)驗,分享了對“和合文化”建設的見解,引發(fā)了現(xiàn)場熱烈反響,獲得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

據(jù)悉,首屆哈爾濱佛教論壇以“守正創(chuàng)新與我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邀請了眾多佛教界專家學者和高僧大德,圍繞佛教中國化的時代意義、實踐路徑等方面展開研討,旨在為新時代佛教中國化發(fā)展提供新思路、新視角,推動佛教更好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 慶典儀式現(xiàn)場 |

| 合影 |

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以寒山寺“和合文化”建設為例

秋爽作者信息:秋爽(1967—— ),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蘇州寒山寺、重元寺住持。

通訊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寒山寺弄24號

摘要:

積極推進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必須注重文化要素。寒山寺可以作為一例典型個案,通過這例個案,能夠看到以文化為切入點推進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寒山寺將和合文化視為寺院文化建設的核心,通過發(fā)掘寺院自身固有的文化資源,使大眾認知到佛教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互鑒互融性與價值共通性,由此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深入研習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為途徑,推進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

關鍵詞:佛教中國化;守正創(chuàng)新;寒山寺;和合文化;文化興寺。

一、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推進佛教中國化走深走實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創(chuàng)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新時代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這一重要論斷在近年來各類重要會議上被反復強調。2015年,習總書記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只有堅持中國化方向的宗教,才能更好地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我國社會發(fā)展進步中發(fā)揮積極作用。2017年,“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引導和支持我國宗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要在宗教界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有針對性地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觀大局謀大勢、指方向明方略”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為我國各宗教指明了發(fā)展方向與前進道路。

中國佛教界應該深入學習領會、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把握核心要義,結合具體實際,推進新時代佛教中國化。而推進新時代佛教中國化,首先需要理解佛教中國化的內涵,掌握其精髓要義。

(一)何為佛教中國化?

佛教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于古印度,隨后傳入中國,其核心教義和主體精神在與中國國情、政治、思想、文化、制度、道德、倫理、習俗等方面進行長期互動和有機融合的過程中,后產(chǎn)生了佛教新的思想和形式,形成了佛教八大宗派,以及中國化的經(jīng)典,如《六祖壇經(jīng)》《百丈清規(guī)》等。這就是印度佛教的中國化、本土化、時代化的過程,也即是佛教的中國化的真諦所在。

(二)佛教中國化的過程

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始于漢朝,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后,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并最終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佛教流派。

西漢末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佛教開始從印度傳入中國。“伊存授經(jīng)”“永平求法”等歷史事件,拉開了佛教中國化的序幕。在這一進程中,從最初的“白馬馱經(jīng)”西來,到法顯、玄奘等高僧西行取經(jīng),帶回大量佛經(jīng)并翻譯成中文,都對佛教的傳播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逐漸與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相融合,出現(xiàn)了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別于印度佛教,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對佛教教義的重新詮釋和創(chuàng)新。

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不僅涉及宗教信仰的傳播,還包括了文化、哲學、藝術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在義理、制度、組織、儀軌等多個方面,佛教都經(jīng)歷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和轉化。這種融合使得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對中國社會的倫理觀念、文學藝術、乃至民間信仰等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總之,佛教中國化的歷史意義在于,它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宗教的多元化,還豐富了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體現(xiàn)了外來宗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歷史進程則是一個跨越數(shù)個朝代、涉及廣泛領域的長期演變,是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再創(chuàng)造的典型例證。

(三)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

近代以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不斷推進,涌現(xiàn)出許多重要的思想和實踐。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典范。太虛大師是中國近代佛教的重要領袖和改革者,他在重慶北碚的縉云山首次明確闡述了“人生佛教”的概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這四句格言正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旨趣。他認為,佛教應該關注現(xiàn)實人生,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教教義,來實現(xiàn)個人的精神提升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人間佛教”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1983年恰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成立三十周年。在同年12月召開的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趙補初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三十周年》的報告中,正式提出“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人間佛教”倡導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愿,鼓勵佛教徒在現(xiàn)實生活中踐行佛法,利益社會。同時,趙樸初還提出要繼承發(fā)揚中國佛教堅持“農禪并重”“注重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流”的三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推動中國佛教與新時期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宗教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佛教中國化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guī)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

總之,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需要做到政治上認同、文化上融合、社會上適應,使佛教從內容到形式都成為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文化成分,從而從深層次上深刻理解佛教中國化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歷史進程,進一步推進佛教中國化走深走實。

二、發(fā)掘文化資源,探索佛教中國化的寒山實踐

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需要佛教界深入挖掘自身理念資源,尋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銜接點,做好“文化上融合”。蘇州寒山寺嘗試以和合文化建設為抓手,探索契合自身實際的佛教中國化道路,希望能為廣大佛教寺院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經(jīng)驗。

(一)探源:寒山寺的“和合二圣”與和合文化

寒山寺以和合文化著稱,其源頭可追溯到“和合二圣”——寒山與拾得。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詩僧寒山子到此隱居修行,“縛茆以居”。后來禪宗大師石頭希遷禪師來此重建普明塔院,為紀念寒山,遂題額為“寒山寺”。寒山的具體生平很難考證,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只能推知這是一位早年飽讀詩書,科舉落第后歸隱天臺山的僧人,其由儒入道,復由道入佛,行持大有禪者風范,與眾不同,乃至似瘋若癲,因此也常常被人譏諷嘲笑,唯有拾得與他相交甚厚。寒山曾有詩言:“從來是拾得,不是偶然稱。別無親眷屬,寒山是我兄。”二人情誼由是可見。寒山、拾得均擅詩歌,用詞犀利而獨抒性靈,在中國古代文壇上獨處一派。

特立獨行之風姿,呵笑無礙之禪行,辛辣靈動之詩句,隱秘難尋之史蹤,這些特點共同使寒山、拾得成為了與“隱逸高人”相關聯(lián)的文化心理符號,并在民間演繹出大量傳說故事。其后,他們又基于兩重要素,開始象征著“和合”。

1.佛法上的和合理念:二人流傳至今,最為膾炙人口的故事莫過于關于忍辱的對話:“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二人的對話強調在沖突面前保持內心的平靜與穩(wěn)定,以忍耐包容的態(tài)度處理,而非激化矛盾,這正是和合精神的體現(xiàn)。

2.民間信仰中的“喜神化”:與寒山、拾得相關的民間故事,如萬回尋兄說、寒山舍愛說、七世冤家后為夫妻說三類,均與家庭、婚戀相關,其情節(jié)大多凸顯出在沖突矛盾面前的“退讓”與“化解”。隨著民間故事的傳播流行,寒山、拾得逐漸被視為護佑姻緣和順、家庭和睦的喜神,遂有“和合二仙”之稱。

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下詔《諭著加封僧肇以下諸禪師封號并令該地方官致祭一次》,敕封寒山為“妙覺普度和圣大士”,拾得為“圓覺慈度合圣大士”。自此,寒山拾得并稱為“和合二圣”。寒山寺很早便設立寒山拾得像,明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記載:“方丈則設寒、拾、豐干之像,不忘其所自也。”其后寺中又專設寒拾殿,奉寒拾為祖師。和合二圣成為寒山寺的特色,二圣所代表的和合理念,也為寒山寺歷代傳承,是今日寒山寺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二)析義:“和合文化”精神傳承的意義價值

寒山寺以和合文化為立足點,深化佛教中國化,持續(xù)加強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認同。究其根本,是因為和合文化所蘊含的精神理念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且合乎當下時代需要。

1.和合精神是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理念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曾精辟地概括道:“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人類與自然、國家與社會、個人心靈修養(yǎng)等不同層次,“和”都被視為重要的價值觀念。從儒釋道三教的哲學理路而言,佛教講“因緣和合”,諸法之生,諸事之成就,非得眾緣和合不可。日常修持也常強調和合,如佛陀自言往昔修菩薩行時:“若有眾生嗔恚乖張,我令和合;昔不和者能令和合,堅固安住,具足不壞,各生慈心、愍心。”可見和合乃為善法。道家將萬物視為陰陽二氣的和合整體,天人宇宙,身心社會,都處在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中,只有系統(tǒng)自身狀態(tài)平衡和諧,系統(tǒng)的各個部分才能真正得到發(fā)展。儒家更是強調和合倫理,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深刻見解,其后孔孟諸家無不以和為貴。三教以各自具有特色的論述形式,共同凝聚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合精神。

2..和合精神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念相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居于最高層次,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中華民族的和合文化傳統(tǒng)無疑有助于強調和諧理念,建設和諧社會。此外,重和合、求包容的文化范式,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支撐。只有尊重不同文化差異,堅持兼容并蓄,和平共處,才能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寒山寺將和合文化視為寺院文化建設的核心,通過發(fā)掘自身固有的文化資源,使大眾認知到佛教文化與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互鑒互融性與價值共通性,以及傳統(tǒng)價值觀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深入研習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為途徑,推進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

三、“和合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與作用影響

寒山寺秉持“和合文化”理念,嘗試從自身實際出發(fā),探索佛教中國化的道路,主要通過以下三條路徑開展工作:

(一)追尋歷史蹤跡,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傳遞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念的有效方式,通過打造文化品牌,能夠更好地傳達和合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和諧、包容、互助等,引導社會各界人士認識、踐行這些價值觀。因此,寒山寺文化建設的首要路徑是塑造文化品牌,通過深入挖掘寺院的文化內涵與特色,研究人物、典故、文物等元素,不斷豐富寺院的文化內涵,并將其與時代相結合,形成具有時代感和歷史厚重的品牌形象。

在機構設置方面,設立寒山寺和合文化研究院、寒山藝術會社、和合美術館、和合書屋等文化機構,力圖通過多點推動,為和合文化的品牌形象提供有力的支持:

1. 寒山寺和合文化研究院:通過學術研究與交流,為和合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自2007年開始,已成功舉辦十七屆“和合論壇”,邀請海內外各界專家學者分享研究成果,拓展了學術界對和合文化的認識,也為和合文化的傳承弘揚提供了更好的平臺與廣闊的視野。

2. 寒山藝術會社與和合美術館:創(chuàng)作、展示、傳承中華傳統(tǒng)藝術,傳遞和合文化的美學價值意涵,同時也有助于保護傳承文化遺產(chǎn)。

3. 和合書屋:館藏豐富的佛教經(jīng)典與哲學、歷史、文化類書籍,定期舉辦讀書會、講座等文化活動,為大眾提供了集閱讀、學習、交流于一體的空間,使大眾增長見識,深化文化理解。

上述不同文化機構的設立,分別從學術研究、藝術展示、文化活動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文化品牌建設格局。

(二)繼承和合傳統(tǒng),探索寺院建設

在佛教傳統(tǒng)中,和合文化體現(xiàn)于團體管理,即是“六和敬”思想。身和同住,意謂大眾能夠和諧同處。口和無諍,意謂大眾彼此能夠善語溝通,不出惡言,和善溝通。意和同悅,意謂大眾志向相類,彼此增上,故能內心歡喜。見和同解,意謂大眾能夠相互尊重,容納不同意見,而在基本見解上取得一致。利和同均,意謂均衡分配,互利互敬。戒和同修,意謂嚴凈毗尼,同遵軌范。通過這六個方面的實踐,僧團便能夠穩(wěn)定發(fā)展,為每個人提供清凈修行的保障。寒山寺在寺院、居士團體、職工隊伍的學修與日常工作中,均強調繼承和合文化的傳統(tǒng),以六和敬為標準,進行寺院團隊建設,這在兩個方面有重要意義:1. 通過貫徹落實和合文化,能夠在團隊中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努力、和諧穩(wěn)定的良好氛圍,使整體效能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務社會。

2. 寒山寺作為江南地區(qū)知名度較高的千年古剎,通過具體實踐,倡導踐行六和敬思想,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信眾的價值取向,引導大眾在日常生活中以和合的精神理念處理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這對于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以文化為基石,促進和諧社會

寒山寺以和合文化為基礎,將和合精神運用于具體實踐,其中又以兩項內容最為突出。

1. 文化交流:通過遠近聞名的“寒山鐘聲”,發(fā)揮寺院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功能。2007年,寒山寺向臺灣佛光山贈送“和鐘”,并舉辦“祈求兩岸和平人民安樂回向大法會”,以鐘聲為載體,寄意和合,在兩岸民眾中引發(fā)熱烈反響。這次活動有助于打破兩岸民眾間的隔閡,傳遞和平與和諧的信息,推動交流。2024年8月2日,寒山寺向澳大利亞悉尼般若寺贈送按寒山寺古鐘1:1復刻的和平鐘。寒山寺和平鐘在悉尼般若寺的安放,激勵著我們不斷推動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營造更加和諧的世界。

2. 慈善公益:秉持和合精神積極開展公益活動,2011年,寒山寺發(fā)起成立蘇州和合文化基金會,積極參與各類社區(qū)服務建設與社會公益項目,傳遞和合文化蘊含的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等理念,在開展資助活動的同時,更推動心靈慈善,期望以“授人以漁”的方式回饋社會,報眾生恩。

結語

綜上所言,寒山寺可以作為一例“文化興寺”的典型個案,通過這例個案,能夠看到以文化為切入點推進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當代佛教要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推動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必須注重文化問題,以中華文化作為教理教義闡發(fā)的底色,以文化理念作為引導廣大信眾的火炬,把推進佛教中國化的工作走深走實,落入人心。


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出席哈爾濱極樂寺建寺一百周年慶典暨弘法樓奠基儀式 | 孫弘延佛教中國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以寒山寺“和合文化”建設為例 | 秋爽

文圖來源| 寒山寺

編輯| 昌通